每一個作品的解析,我都很認真地讀了。

然而其中有許多我令我不知其意的專有名詞,於是我去查了一下相關資料。

 

關係美學:藉由作品,建立觀者或藝術家之間的人際互動關係

拓撲學:原指幾何裡的空間變換

概率論:研究隨機性或不確定性等現象的數學

形式邏輯:是研究演繹推理及其規律的科學

未來主義:對舊信仰的憎惡,而對速度、科技和暴力等元素的狂愛

同性論「神人同形」:神與人同一形象,同一性格,是人最完美的體現

激浪派:把藝術弄得不像藝術

紅色幽默:暴力、血腥的幽默

 

 

【臺北市立美術館--雙年展「劇烈加速度」】

 

 

周慶輝《人的莊園》

 

藝術家說,他想將現代人難以逃脫的社會框架具體化,進而讓觀者有反思及掙脫的可能。

 

而我想,他所謂的框架,有部分是否就是對於美的「標準」呢。

女人為了美而化妝,男人為了美而健身……諸如他在作品裡所呈現的。

 

此外,在看解析時我才發現,原來這作品是用「拍的」,而非「畫的」。

 

我想拍,想告訴別人我在想什麼!」周慶輝說。

這句話引起了我些許的共鳴。

 

記得有人曾對我說過,謝謝我把他們拍得那麼可愛。

那一定是因為我在拍時,凝視鏡頭彼端的眼,有著一樣的溫度。

 

這樣的連結讓我產生了新的想法:

或許,能拉近觀者與藝術家距離的,不全然是作品,有部分其實是藝術家本身噢。

 

 

*北美館雙年展「劇烈加速度」展品語音導覽

*周慶輝《人的莊園》系列短片募款計畫

 

* 

 

【臺北當代藝術館】

 

 

席時斌《想像:身體與動物的開始》

 

席時斌自言:「即使我們在描述同一個事實,每次說出來的話,都會被講述者做了某些修改。記憶會不斷地重新組構,形成新的故事文本。」

因此這裡展出的二十一件作品,有些從創意發想階段到實體作品完成,意念曾被多向地演繹和發展,因而導出了相當多樣,甚至完全不同的結果。

 

我同意這個說法,因為自己是筆耕者,所以深切明白:在腦中所構想的,與真正鍵盤敲下的、最後幾乎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臺北當代藝術館席時斌《記憶之宮》作品介紹

 

 

以前逛美術館時,我幾乎都是走馬看花。

然而這次,我是真的做足了功課,因此有了不同於以往的、心靈上的收穫。

 

這樣的踏實感令我愉悅,消失許久的文青魂,也似乎又被點燃了呢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羊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