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在Threads上風風火火的議題,有一派人主張,因為部分特殊生會攻擊人,所以那些特殊生該被隔離,自成一班。
過去臺灣的教育現場,將身心障礙孩子與普通孩子隔離開來教學;而現在因為時代的演變與觀念的進步,特殊教育漸漸往「融合教育」的趨勢前行
──特殊生與普通生大部分的時間在同一個班級中相處,小部分的時間才到特殊班級上課。
正好藉此議題,我也想向大家介紹:每年2月的最後一天是「國際罕見疾病日」,因為2月獨特的天數有別於其它月份,恰巧呼應了罕見疾病的意象。
《少年報導者》出版社邀請我製作一份簡報及教案,帶領學生來認識這些罕見疾病的兒童。
此外,他們還讓學生成為小記者,去採訪罕見疾病兒童,透過一篇篇生命故事,讓閱聽者可以一窺罕見疾病的多元宇宙。
更多專題文章,我放在留言處。
*
那麼回到文章一開頭,普羅大眾會有的疑慮:「融合教育」真的是好的嗎?在思考這個問題前,我們可以先想想,教育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讓孩子未來有適應社會的能力,因此學校才會塑造成社會小型縮影的生態。
那麼孩子未來出社會,會遇到身障人士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特殊孩子不會因為接受了特殊教育而變成普通人,這些障礙──
無論顯性或隱性障礙,都會伴隨著他們的一生,走進人群中,舉凡在捷運上喃喃自語的人、在便利商店情緒暴走的人,很可能都是特殊生長大後的模樣。
所以在求學階段學習與他們相處,自然有其必要性。
*
特殊生不是單一一個人的責任,而是整個社會的「共業」。
因為凡是會繁衍的生物,都存在著基因變異的風險,是這些特殊生們替我們所有人承擔了那些不討喜的可能,所以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義務,去接受他們。
唯有學會與他們共生共存的那一刻,我們來人間的修煉,才算是完成了。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