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0-11-09-13-05-44.jpg

2020-11-09-13-05-55.jpg

2020-11-09-13-06-08.jpg

 
【前言】
有些特殊孩子邏輯的能力不佳、連結因果的能力較弱,因此他們無法從經驗中學到教訓,往往會一錯再錯。
 
因為沒辦法和他們口頭上討論「設想後果」,所以我做了一套教具、也買了一套教具,想帶他們認識「原因」與「結果」之間的關係。
 
此篇介紹我「做」的教具。
 
 
【用法】
糕糕時常出現問題行為,例如:因為好玩而破壞別人的物品後,對方對他生氣,糕糕卻會覺得對方莫名其妙生氣,絲毫不覺得起因在自己。
 
其他特教老師曾試過較極端的方式教導他,例如:糕糕將別人的鉛筆盒丟進馬桶,老師便也將他的鉛筆盒丟進馬桶。
 
糕糕大哭後,老師問他:「你喜歡鉛筆盒被丟進馬桶嗎?」
 
糕糕搖搖頭,老師說:「就是因為別人也不喜歡鉛筆盒被丟進馬桶,所以才會對你生氣。」
 
那位特教老師之所以會這麼做,目的是希望糕糕知道行為後果後,能自發調整自己的行為,然而糕糕卻還是一犯再犯。
 
看他每次在接受行為後果時都眼眶泛淚,我不禁想起自己曾看過一篇關於心理學實驗的文獻:把老鼠腦的一部分取下,那隻老鼠將一輩子無法學會恐懼制約。
 
糕糕是不是也有點像這樣,缺少了某個部分,所以才永遠學不會因果連結?
 
我於是做了一系列教具,共有三個:黃燈行為、紅燈行為與惡魔行為(現已取消惡魔行為,改為橘燈行為和紅燈行為)。
 
搭配「新版品格量尺」,黃燈是「沒做到本份,對他人造成負面影響」;橘燈是「輕微傷害他人」;紅燈則是「嚴重傷害他人」;而中間「結果」那欄後面有魔鬼氈,可依其他小孩的反應選擇貼上。
 
我分三天向孩子們介紹,一天介紹一種燈色的行為,孩子們反應很熱絡,且能不斷舉出具體事例,可見這些行為平常出現的頻率有多高。
 
製作出這系列教具有幾個好處,一是具預防性,視覺提示比口語規範有效;二是具治療性,當發生爭執時,孩子能趕快依照「天使建議」採取適當行為,將傷害降至最低;三是具溝通便利性,當孩子又出現問題行為時,我只要說聲「齁~」,所有孩子便會趕快轉向黑板上這三個教具,去尋找當下行為的歸類、結果及修正方向。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因為對於一些特殊孩子而言,因果比較無法用「思考」出來的,所以此教具正好協助他們「背」起來。
 
有老師問:「是用什麼標準來決定哪個行為該分類在哪個燈色的呢?」我的回答是:「每位教師在乎的價值不同,這樣的分類僅止於我自己的判斷。」
 
 
【後話】
將這三個教具貼在黑板上後,一週內糕糕的問題行為次數明顯減少許多,比我預期的還有效。
 
不過我仍沒放棄帶孩子練習「思考」因果,因此這部分的教學,請見下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羊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