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1174.jpg

IMG_1175.jpg

 

【前言】

續上篇,此篇介紹我「買」的教具。

 

 

【用法】

這套《人際特質覺知卡》為四張一組的圖卡,共有十四組。

 

我拿出其中一組,請糕糕和其他孩子們排序,他們合作排完後說出故事:「力剛嘲笑名達很胖,名達很生氣地撕破了力剛的書,老師知道後便請力剛道歉,也罰名達寫悔過書和勞動服務。」

 

這其中有好多可以追問的細節,例如可以從認知的角度詢問:「名達明明是被嘲笑的人,卻也要被處罰,且處罰還比力剛重,你們覺得這樣公平嗎?」

 

「不公平!」有孩子不加思索便回答。

 

「很公平啊,」也有孩子開始思考,「力剛只是用嘴巴嘲笑名達,所以也用嘴巴道歉;而名達則是用手撕破力剛的書,所以也要用手寫悔過書和勞動服務啊!」

 

或者可以從情意的角度詢問:「如果你是名達,被嘲笑的心情如何?」

 

「我會很生氣!」

 

「我也會想跟名達一樣報復力剛,但可能只是罵回去!」

 

也可以從行為的角度詢問,帶孩子連結因果:「這四張圖中,哪一張如果改變了,結局可能也就改變了?」

 

「力剛不要嘲笑名達就好了!」

 

「或者名達不要撕書就好了……啊,可是會很生氣!」

 

「是呀,如果站在力剛的角度,不要做讓同學不舒服的事,同學就不會對你生氣,老師也不會處罰你了。」我望向糕糕,他一臉若有所思。

 

「而如果站在名達的角度,別人嘲笑你,本來是別人的錯;但如果你選擇攻擊回去,這下子老師不只處罰力剛,很有可能變成也會處罰你了。」我說,「你是被嘲笑的人,原本已經夠生氣的了,結果竟然還要被處罰,這樣你們甘心嗎?」

 

孩子們搖搖頭。

 

「那該怎麼辦?」

 

「告訴老師,讓老師處罰力剛就好了,不要自己報復!」

 

「其他人覺得呢?」我問,他們認同地點點頭後,我便沒有特別再說什麼,因為孩子們已在團體的流動中,漸漸討論出了普世的價值。

 

「老師,那可以這樣排嗎?」一個孩子將圖卡的第二和第三張交換順序,「力剛嘲笑名達很胖,老師聽到了便請男孩道歉,但道完歉後名達還是很生氣,於是撕破了力剛的書,結果被老師處罰寫悔過書和勞動服務。」

 

「可以呀,也很有道理欸!」我訝異孩子竟然能排出標準答案之外的情境,且亦符合邏輯。

 

「那如果是這個版本的話,哪一張圖如果改變了,結局可能也就改變了呢?」

 

「力剛道歉時,順便送名達一顆糖果就好了!」

 

我忍俊不禁,「是力剛道歉要更有誠意一點的意思嗎?」

 

「對!」孩子興高采烈地道。

 

孩子們的思考,永遠出乎意料之外。

 

等孩子們熟悉這套教具後,我打算讓他們自己畫自身周遭的事件,相信教學效果會更好。

 

 

【後話】

在面對問題行為諸多的孩子,大人難免會心力交瘁,甚至開始對自己教育的信念有所動搖。

 

但我依稀想起聽過的一個故事,約莫是在說:有個孩子成績低落、愛打群架;另個孩子品學兼優、英俊挺拔……如果你是老師,你想栽培誰?

 

多數人當然選擇了後者,然而結局揭曉--兩個孩子長大後,前者成了史懷哲,後者成了希特勒。

 

我猜大人也許都是在這樣反覆的懷疑中,磕磕絆絆地堅持下去的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羊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