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31113國語週刊.jpg

 
為什麼我們比較常聽到,要教孩子「同理心」,而非「同情心」呢?究竟「同情心」是什麼,「同理心」是什麼?兩者又有什麼不同?
 
迪士尼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裡,有兩個主角,一個是「樂樂」,一個是「憂憂」,兩個主角都是情緒的擬人化:樂樂代表的是快樂的情緒,她的身體是輕盈的星星形狀,顏色也是明亮的黃色;憂憂代表的則是憂傷的情緒,她的身體是沉重的淚滴形狀,顏色也是晦暗的藍色。
 
樂樂的個性積極樂觀,憂憂的個性則消極悲觀,一直以來樂樂的正能量似乎都是解決困難的關鍵,然而一起事件,讓樂樂開始重視憂憂的存在:她們的朋友小彬彬遇到了難過的事,頹喪地坐在地上,樂樂率先走上前去,開玩笑地道:「誰怕癢呀,搔癢怪物過來囉!」樂樂試圖扮鬼臉逗小彬彬笑,但是小彬彬仍動也不動。
 
憂憂見狀,走到小彬彬身旁,輕聲道:「我很遺憾,他們拿走了你心愛的東西。」聞言,小彬彬一股腦兒說了好多過往的回憶,說著說著,他更是悲從中來,抱著憂憂大哭了起來。然而奇妙的是,小彬彬哭完後竟然抹乾眼淚說:「我沒事了。」接著便站起身,往目的地走去。
 
「妳怎麼做到的?」樂樂困惑地問,「不知道,他難過,所以我聽他說話……」憂憂回答。
 
這就是「同情心」與「同理心」的精闢詮釋:樂樂展現的是同情心,她站在自己的角度,覺得小彬彬應該要趕快站起來向前行才是好的;而憂憂展現的則是同理心,她站在對方的角度,覺得小彬彬可以停留在此時此刻,再多與自己的悲傷共存一下也無妨。
 
相信嗎?有時候儘管我們只是安靜地陪伴,傾訴的人便會神奇地重拾力量,這就是「同理」的魔法。我們不急著下批判、不急著給建議,我們只管相信對方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議題,那麼對方的身上就會真的湧現問題的答案。
 
 
那麼在教育現場,我們能說些什麼以表示自己能同理孩子的情緒,繼而陪伴孩子度過難關呢?
 
⭐️【第一招:SOLER】
🍀句型:Squarely(面向對方),Open(開放),Lean(向對方前傾),Eye contact(眼神注視),Relax(輕鬆自然)。不批判、不建議,僅僅只用「好奇」的心態,詢問孩子事件及感受等多一點細節。
🍀舉例:你剛剛說你是班上的邊緣人,是什麼讓你這樣覺得,你可以多說一點嗎?
🍀解釋:不批判、不建議,使用「好奇」的中性立場,孩子將會願意向我們傾吐更多。
 
⭐️【第二招:摘要重點】
🍀句型:你剛剛說了(摘要孩子所說),所以我猜你很(情緒),對嗎?如果是我,一定也會覺得很(情緒)的。
🍀舉例:你剛剛說同學分組都不跟你一組,下課也都不跟你玩,我猜你一定很沮喪,對嗎?如果是我,一定也會很沮喪的。
🍀解釋:表達我們也有類似的情緒,孩子將會對我們產生安全感與信任感。
 
⭐️【第三招:定位情緒】
🍀句型:我觀察到你(非語言訊息:表情、聲音、身體等),我感受到你的(情緒)。
🍀舉例:我觀察到你皺著眉頭、聲音高亢、身體緊繃,我感受到你的憤怒。
🍀解釋:有些孩子並沒有察覺到自己的情緒,因此處在混亂的狀態,這時如果我們能引導他釐清自己的情緒,找到情緒的定位,將有助於孩子平穩下來。
 
⭐️【第四招:正向詮釋】
🍀句型:雖然你(舉例不好的行為),但我看到(正向詮釋孩子的心態)。
🍀舉例:雖然你很衝動揍了對方,但我看到其實你只是想為朋友打抱不平。也許下次我們可以這麼做……
🍀解釋:練習正向詮釋孩子的心態吧,孩子將會活成我們相信的模樣。並且先相信孩子是好的,孩子才願意與我們溝通,也才有改變的可能。
 
 
在教育現場,我會利用繪本、影片,帶孩子去「認識」同理心;而桌遊及其它真實情境,則可以帶孩子去「實踐」同理心。
 
在這個凡事講求績效的社會中,我們太常被要求「快點好起來、快點向前走」,然而唯有被深深同理過的人,才能懂得如何同理他人。
 
「同理心是,我願意穿越時光,看見你之所以為你的理由。」同理心是溫煦的太陽,讓裹著層層刺蝟外衣的人們,願意卸下冰冷的武裝,溫柔起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羊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