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國小特教老師。」每當我這麼向他人介紹自己時,對方不意外都會回:「噢,特教班老師噢!那要很有愛心欸!」
而我總是微微一笑,開始解釋道:「特教老師有分特教班以及資源班,而我是資源班的特教老師。」
「是喔,兩個有什麼差別?」對方歪著頭,疑惑地問。
「特教班的孩子是比較中重度障礙的,而資源班孩子則是比較輕度障礙的,外表看不出來,但其實內在有特殊需求。特教班的孩子一整天都待在同一間教室,而我的孩子是平常在普通班,只有早自習、午休或國語數學課才會來我的教室上課。」
這時對方通常都會開始一連串的問題,但問題大多會繞著一個核心打轉:他們可以想像特教班的孩子坐著輪椅需要幫忙餵食的模樣,但卻無法想像資源班的孩子好手好腳卻仍需要協助的輪廓。
*
資源班的孩子,約莫分成四種類型:智能障礙、學習障礙、自閉症、情緒行為障礙,統稱心智障礙。「心智障礙」,你可以把它想成是「大腦的發展障礙」,既然是大腦的障礙,那勢必是從外表看不出來,而只能透過相處互動來發現了。
智能障礙的孩子,普遍學習任何事物都緩慢。
學習障礙的孩子,因為視覺神經失調,看到的字可能會會左右相反、上下顛倒、部件散落、嚴重扭曲;因為聽覺神經失調,聽到的語言可能會聲調不分,例如:水餃聽成睡覺、作者聽成坐著、甦醒聽成日文的壽司、調整聽成跳針等。
自閉症的孩子,因為五感失調(該敏感時頓感,該頓感時卻敏感),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例如:視覺敏感,一點凌亂可能都會覺得極其礙眼;聽覺敏感,一點聲響可能都會覺得極其刺耳。因為社會技巧能力弱,可能會有與他人共享注意的困難、或解讀肢體表情的困難。因為固著,可能在一般人認為枝微末節的地方有異常高度的堅持。而我們常聽見的「亞斯伯格症」,現在也已經被除名,改納入自閉症的光譜中,你可以把它想成是「語言能力較強的自閉症」。
情緒行為障礙的孩子,又可分為精神性(思覺失調)、情感性(憂鬱症)、焦慮性(選擇性緘默症和妥瑞症)、其它(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和對立反抗疾患)。思覺失調,可能會有幻視、幻聽、被害妄想;憂鬱症,可能會有超過六個月以上想尋死的念頭;選擇性緘默症,可能在特定情境下發不出聲音、說不出話;妥瑞症,可能會有頻眨眼睛、抽動脖子等無法控制的行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可能會無法控制地分心、打岔;對立反抗疾患,可能會無法控制地挑戰權威……
智能障礙和學習障礙的孩子,會在國語數學課時來我的教室上課;而自閉症和情緒行為障礙的孩子,則會在早自習、午休時來我的教室學習社會技巧、專注力訓練。
*
「怎麼現在小孩問題這麼多?以前就沒有?」對方皺著眉。
「不是以前沒有,而是現在觀念比較進步了,當孩子學不會時,人們不再歸因『不努力』;當孩子坐不住鬧脾氣時,人們也不再歸因『耍任性』,而會開始聯想到這個孩子可能是有困難需要協助。」
「那把這些有問題的小孩和大家放在一起,不好吧?」對方有些質疑。
「現在的趨勢比較是『融合教育』,把雙方放在一起,普通班的孩子能學習到尊重異己;資源班的孩子也能學習到主流價值。況且融合的環境,也才是真實社會的樣貌呀,我們不也常在公共場合看到有特殊需求的人嗎?」
「所以社會上那些有問題的人可能小時候也是資源班的學生噢?」對方驚訝地道,「他們上了資源班沒有好起來嗎?」
「你可以把那些困難想成過敏體質,小時候吃一隻蝦就會全身癢,長大後漸漸進步到吃五隻蝦才會全身癢。跟自己比有進步,但體質或多或少還是存在。」
我嘆了一口氣:「雖然我很不喜歡這個詞,但是『障礙』是天生的,也是終生的。」
對方聞言,沉默了。
一會兒後,他緩緩地道:「好吧,妳真的很有愛心。」
我搖搖頭,不是我有愛心,而是當你真的親眼見到那麼多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你也會忍不住想為他們發聲。
所以我不斷寫文章、不斷接演講、不斷力所能及用盡各種方式分享特教觀念,就是因為希望我多一點的付出,能讓人們對於特殊孩子多一點的理解與尊重。
如此之於我,就是再幸福不過。
願世上所有生命,都能被溫柔以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