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時我們想鼓勵孩子,卻怕他因此而過度自負;有時我們想建議孩子,卻怕他因此而過度自卑。
那麼究竟怎麼說,才比較好呢?試試看「鑑賞式語言」吧。
【教學時機】
想鼓勵或建議孩子時,無論是師生、生生之間皆可使用。
【教法】
1. 評價式語言:焦點在對方的「人格」,或事件的「成果」。
例如:
這次的考試的成績,你得到很高的分數!(讚美成果)
玩完玩具都不收拾,你真是個懶惰的人!(批評人格)
2. 鑑賞式語言:焦點在對方的「行為」,或事件的「過程」。
例如:
面對這次的考試,我看到你很努力準備。(讚美過程)
我不喜歡你不收拾玩具,因為那讓我擔心別人踩到可能會受傷,所以我希望你能收拾玩具。(客觀說出行為事實,再以「我訊息」表達感受與期望)
【理論基礎】
鑑賞式語言傳遞的是「我不喜歡的是你的行為,而不是你一整個人」,如此孩子便會覺得自己還是有機會變好。
而評價式語言則會讓孩子產生「如果我下次表現不好,我就不會被愛了吧」的恐懼,對孩子的自尊具有破壞性。
【回饋&後話】
滿常在演講或文章中遇到「鑑賞式語言」,後來我也使用這個方式對待孩子。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個「傲嬌」的高年級女生,既不接受批評、也不接受讚美,但一使用鑑賞式語言誇獎後,她眼底明明流露出笑意,卻又佯裝生氣地鼓起腮幫子,似乎是在不甘心自己竟然就這樣妥協。
最後她終於忍不住,噗哧一笑地卸下防衛。揚起嘴角的瞬間,原本凜冽的教室氣氛也頓時瓦解了──「鑑賞式語言」真的很神奇吧。
Ps. 學習單適合用在「孩子想告訴對方,對方的某些行為讓自己不舒服」的情況,從完整到龜裂的愛心象徵著逐漸消逝的包容度。
學習單載點
https://pse.is/4d4m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