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Sophie's World
作者:Jostein Gaarder
本書上冊,是蘇菲與艾伯特在探討哲學,然而故事到了下冊,蘇菲與艾伯特卻發現自己原來是作家艾勃特要送給女兒席德的小說裡的角色,書中書的劇情很是耐人尋味。
哲學是什麼?是無是有?是善是惡?是聰明是愚蠢?是理想是實際?是靈魂是肉身?是對是錯?這些,都是哲學的範疇。
其中,最讓我感興趣的問題莫過於「我是誰」了。
我是誰?我的個性如何?我的價值觀是什麼?我想成為怎樣的人?遇到各種問題時我該怎麼解決才符合自己的原則?哪類型的人適合我?這些都是我人生不斷在思考的問題。
*
善惡乃是人類歷史中不時交織在一起的兩股線,有時甚至緊密得無法分開。
這就像,一個朋友同時擁有自己認為好的與壞的面向,這時候應該放寬自己的標準,繼續和對方在一起,還是堅持寧缺勿濫,選擇分開?抑或,選擇磨合呢?
不要妄下定論。
我們必須要認同別人的情況才能了解他們,同樣地,我們也必須認同別的文化才能理解這些文化。
這就像,有些人的個性有「可恨」的面向,然而這些皆來自於他們的「可憐」,我們不理解,所以不認同;又或者說,正因為我們已經不認同了,所以壓根兒也不想去理解。
如果大家的看法一致,就沒有必要再發表意見了。
一種意見如果能受到激烈的反對,那是再好不過的事,因為反對者愈極端,他們所激發的反應也就愈強。
這點我相當認同。因為有人多反對,那便代表著有人多支持,事情本來就是一體兩面的。
委員們必須考慮到每一個細節,因為一旦他們達成協議,而且每個人也都簽署這些法律時,他們就會全部死去。
不過他們馬上會在他們所立法的那個將來社會中復活。問題是他們並不知道他們在這個社會裡會有什麼樣的地位。
這是同理心的展現。
人們往往只站在自己的立場看事情,而忽略了其他人的權益,然而當自己處於另一個相反的立場時,整套說詞卻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
這本書是哲學的入門,引導我們開始思考周遭的事、釐清自己的思緒。
我認為哲學的重點不是在於把大家的想法全數規格化,而是在於去尋找適合自己的答案,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