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零節、生平
Freud非常權威,把見解相左的同僚逐出學會。
第一節、導論
啟動行為的心理動力因素為潛意識。
第二節、主要概念
一、人性觀
生的本能(性慾)
死的本能(攻擊)
二、人格結構
本我(生物層面):享樂原則
自我(心理層面):現實原則
超我(社會層面):道德原則
三、意識與潛意識
夢境、口角溜言、催眠暗示、自由聯想、外向投射、精神症狀
四、焦慮
神經焦慮、現實焦慮、道德焦慮
五、防衛機轉
防衛機轉是人們在面對讓自己不舒服的情境,所採取的認知及行動,共有接近四十種,但有些其實很相似,因此這邊只整理比較具代表性的。
4. 替代 (displacement)
5. 解離 (dissociation)
6. 內攝(introjection)
7. 體化 (somatalization)
六、人格發展
Freud性心理階段(口腔期、肛門期、性蕾期、潛伏期、性器期)
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階段
第三節、治療歷程
一、治療目標
重新經驗與自我了解相關聯的感受與記憶。
二、治療者的功能與角色
治療者是空白螢幕,讓個案產生移情作用,如此便能還原事件原委,讓個案對自己的問題產生頓悟。
三、當事人在心理治療中的經驗
了解為什麼自己的生活會出現這樣的困擾,變得比較不自我防衛。
四、治療者和當事人的關係
古典學派不涉入,當代學派則不會固守不涉入。
第四節、應用:治療技術與程序
進行再教育,期能造成人格的改變。
一、維持分析的架構
一致性的談話架構本身就是一種治療元素。
二、自由聯想
單單釋出本身並不重要!治療者的任務就在檢視並找出那些被壓抑進潛意識內的題材是什麼。
三、詮釋
包括確認、澄清與轉譯出個案素材的意義。
四、夢的解析
解釋顯義內涵,了解隱義內涵。
五、抗拒的分析與詮釋
抗拒也可以是了解個案最有用的工具之一。
六、移情作用的分析與詮釋
在治療關係中獲得新經驗,修通類似情感衝突,以抵消早期關係在個案身上的作用。
七、在團體諮商上的應用
團體中發生的一切,有可能重現成員早年的生活情境。
第五節、Jung對人格發展的洞見
榮格「集體潛意識」原型:面具人格、阿尼瑪、阿尼瑪斯、陰影
夢的目的:展望未來、補償作用
第六節、當代精神分析發展趨勢:客體關係理論、自體心理學與關係取向心理分析
Freud:個人在努力滿足其基本需求時的內在心理衝突
新Freud:社會與文化因素對人格形成的影響
Anna「自我心理學」:重心置於橫跨個人全生命領域的心理社會發展過程
Mitchell「客體關係理論」:人際關係在個人內心想像中的表徵
Kohut「自體心理學」
一、發展階段摘要
Maler:正常嬰兒自閉狀態、共生、分離/個別化、自體與客體恆存
二、邊緣型與自戀型人格違常的治療
三、當代心理動力治療的新方向
四、朝向短期、有明確時限的心理動力治療發展 TLDP
第七節、從多元文化的觀點看心理分析治療
一、在多元觀點下顯現的優點
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論」,強調發展階段上的轉折點。
二、在多元觀點下顯現的缺點